医疗器械产品命名规则与注意事项有哪些?
2025年08月19日
在品牌命名领域,医疗器械产品的命名是一项“高难度工程”。它既不像消费品那样追求轻松有趣,也不同于互联网产品强调潮流感和速度感。医疗器械的命名要面对多方利益相关者:医生、科研人员、医院采购人员、监管机构、经销商,甚至包括患者。这决定了医疗器械的命名必须在专业性与市场性之间找到平衡点,既要符合医学领域的严肃和精准,又要具备品牌传播与市场推广的可能性。
医疗器械产品命名规则与注意事项

很多医疗器械公司在命名时,容易陷入两种误区:
过度专业化:名字像实验室的化学试剂代码,缺乏传播力和记忆点。
过度市场化:名字像消费品或保健品品牌,难以获得医生群体的信任。
真正好的医疗器械产品命名,应当同时满足合规、专业、简洁、国际化和传播五大标准。下面,我将结合行业经验和一些典型案例,从命名规则与注意事项的角度,系统梳理医疗器械产品命名的核心要点。
一、命名的首要规则:确保专业与权威
1. 专业性优先
医疗器械属于“强信任度”产品,其命名首先要让医生和行业专家“听起来靠谱”。如果名字像一个玩笑,专业用户会直接否定。
案例:
西门子(Siemens)医疗影像产品 SOMATOM:取自希腊语“soma”(身体)和“tomos”(切片),直观传达“身体切片”的CT影像本质。简洁、专业、国际化,医生一听就知道产品属性。
迈瑞(Mindray) BeneHeart 系列除颤仪:Bene(良善)+ Heart(心脏),传递“守护心脏”的医学使命,既专业又有人文温度。
启示:命名中应当避免空洞、轻浮的字眼,而是从医学术语、拉丁词根或疾病、器官相关的词源中寻找支撑。
2. 权威感背书
医疗器械命名常常需要体现权威性,给人以“可信赖”的第一印象。权威感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获得:
使用国际化的词根(如 Med、Bio、Diag、Neo、Accu)。
借助科技感与精准感词汇(如 Intelli、Exact、Optima)。
案例:
GE 医疗 Optima MR:Optima(最佳、优化),MR(磁共振缩写),权威且直观。
雅培(Abbott)i-STAT 血气分析仪:i-STAT(即时状态),简短、精准,凸显快速检测的特点。

二、命名的结构逻辑:简洁、易读、国际化
1. 名字要短,避免“试剂说明书化”
医疗器械不同于学术论文,命名不能冗长。过长的名字不仅传播困难,还可能在注册过程中遇到障碍。
案例:
飞利浦 EPIQ 超声系统:四个字母,简洁有力,背后寓意“epic quality”(史诗般的品质)。
迈瑞 Resona 超声:音似“resonance”(共振),传递声波与超声的本质,发音流畅。
相比之下,如果一个产品叫“Advanced Precision Blood Analyzing System-2000”,不仅难以传播,医生也不会记住。
2. 避免复杂发音
医疗器械往往要进入多语种市场。名字必须在英语、德语、日语等语言中都能自然发音。
案例:
Accu-Chek(罗氏血糖仪):Accurate + Check,任何国家的医生或患者都能轻松读出并理解。
Omron(欧姆龙):来源于公司创始人理念“恩赖于社会”,英文简化后读音简洁,跨文化传播无障碍。
3. 国际注册可行性
医疗器械产品命名通常需要在多个国家申请商标,必须规避已有商标冲突和文化歧义。
例如,某国产医疗公司曾尝试使用“NOVA”作为新产品名,但在西班牙语语境中,“No va”意为“不动、坏掉”,导致西语市场严重抗拒,最终不得不更换名称。
三、命名的传播与市场维度
1. 医生群体与患者群体的差异
医疗器械的使用者多为医生,但患者有时也会接触产品(如血糖仪、心电监测仪)。因此命名要在专业与亲和之间找到平衡。
案例:
罗氏 Accu-Chek 面向患者,也保留专业感。
美敦力 Guardian Sensor(守护者传感器):传递关怀和守护,降低患者使用时的心理压力。
2. 品牌系列化
医疗器械企业往往有多条产品线。命名时应保持系列化和统一性,既能方便医生识别,也能形成品牌资产。
案例:
西门子 CT 产品线:SOMATOM → Definition → Perspective → Force,统一在影像学语境中演进。
飞利浦监护仪系列:IntelliVue → IntelliSpace,形成“Intelli”智能化系列,增强品牌认知。
3. 市场化的适度“温度”
医疗器械虽强调专业,但适度的人文关怀能帮助品牌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迈瑞 BeneHeart(善心)就是一个温度感极强的命名。
东软医疗 NeuViz(神经 + 可视化),既有科技感,又贴近“人”的健康价值。
四、医疗器械产品命名的注意事项
1. 避免疾病或负面含义
直接使用“癌”“残障”等字眼会给人负面联想。命名要尽量中性或积极。
案例:一家国产医疗器械公司曾将产品命名为“TumorScan”,虽直观,但医生和患者普遍觉得过于沉重。后来更名为“OncoView”,仍然传达肿瘤影像学,但更具科学与中性语气。
2. 避免空洞的营销词汇
如“Magic、Super、Ultra”等,如果缺乏专业支撑,会削弱医疗器械的权威性。
3. 注意不同市场的文化语境
如前文提到的“NOVA”,在拉美市场成了“坏掉”的代名词。命名前必须进行跨文化验证。
4. 注册与监管检查
医疗器械涉及严格的商标与合规审查。比如美国 FDA 和中国 NMPA 对产品命名虽不做过多限制,但如果涉及虚假夸大(如“CureAll”意为“包治百病”),则有被驳回的风险。

五、实操经验总结
作为一家专业的品牌命名公司,在为医疗器械产品命名时,我们会遵循以下流程:
医学语境调研:明确产品定位(影像、体外诊断、耗材、监护等),梳理专业词源。
命名方向分层:分为专业词根型(Accu、Medi)、科技感型(Intelli、Opti)、温度型(Bene、Care)。
跨文化测试:至少在主要市场语言(中、英、日、德、西)中进行发音与含义检查。
商标预检:在主要市场的医疗器械类别(中国第10类,美国 Class 10)进行初步商标检索,避免浪费时间。
专家与用户访谈:让医生和潜在患者对候选名进行反馈,检验接受度。
结语
医疗器械产品的命名,不是创意的随性发挥,而是科学、语言学、市场营销和医学知识的综合博弈。一个好名字既要立足医学专业,又要跨越文化与市场;既要权威可信,又要具备温度与记忆点。
西门子的 SOMATOM、GE 的 Optima、迈瑞的 BeneHeart、罗氏的 Accu-Chek,这些名字之所以成为行业经典,正是因为它们在专业、简洁、国际化、传播力和人文关怀之间找到了平衡点。
对于正在进入医疗器械行业的企业来说,命名绝不是最后一步,而是战略的一部分。好的名字,会成为医疗器械产品穿越复杂市场的“通行证”,更会成为品牌长期竞争力的重要基石。